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付出這件事

什麼時候開始老愛用 “這件事” 開頭!?
(還不是自己詞彙少的緣故

付字面上等同于交给,支托
則是從裡面到外面,或支付的動作
由兩個意義相同的詞組合成的一個同義複詞
每個人的定義卻都不一樣

最近因為覺得自己很不擅長付出的拿捏
接收的方面
就像最近的友誼
隨然有個處處為自己著想的朋友很感激
就自己而言能洞察別人的心意
反而覺得無被微不至的體貼與照顧
有些負擔跟倦怠
雖然確實了解我的需要
但想到自己回饋得少,也不期待這麼周全的付出
可能是覺得自己不配得
估量這樣的付出 好像顯得事倍功半
即使心裡非常感謝非常紀念
接收的質卻愈來愈糟


自己付出的方面
是跟芊葳相處的時候
發現只能明目張膽,條列式的將付出
直接了當的告訴她
比如天冷送室內毛絨鞋,必須簡潔的說
“怕你冷” 她才了解別人顧及她的健康與感受

但就她之後說自己只愛穿兩雙襪子再穿塑膠拖鞋
他認為這樣的付出多餘而且有負擔
在考量對方需求的精確度上
反而愈親近的人愈不準確
自以為了解卻最不了解


有句印象很深刻的兩句話:
 “我們只接受我們認為配得的愛。”
 “用他人要的方式愛他。”

第一句就我看來
是衡量自己價值後
只接收認知裡對等的付出
第二句是
應和對方的要求去付出

兩句在現實裡都是成立的 這樣而言
我們在付出的時後
首先要考量對方是否符合需要
是否認為值得
自己的付出才會有意義呢


我不相信完全付出不計較回報的關係
是可以持久的
因為當雙方心裡的秤久傾一方
總有一天會失去平衡而崩塌
目前能總結拿捏的方法
只有確實觀察後直接了當的詢問對方是否需要
付出時儘量保持客觀
並且坦誠的婉謝自己有負擔的部分

這樣最有效
其他說好聽是偉大 說直了
也就是自己一廂情願 怨不得人

我突然想起以前很贊同的佐賀阿嬤書裡那句
“真正的體貼,是讓人察覺不到的”
是強人所難的
能讓對方感到窩心並自在的體貼必定會被發現
只是因人而異

好吧在默念三次
保持客觀 保持客觀 保持客觀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又想寫關於書一事
因為最近過年大掃除時下定決心
把過去所有不再讀又捨不得拋棄的清一清
有空間後就買了新書
加上最近去了書展,因此感觸良多啊。

咬牙把童書與基督教讀物送出去
偉人系列封箱等賣人後
把其他打算留到死的系列放最下層
(不外乎道聲,格林的繪本,天啊畫得簡直是藝術品,故事也棒透了)


回想真的非常感激芊葳教會我看書這回事
她自己也愛看書,小時候也就愛學她看書
從小帶我上板橋市立圖書館
不會看字就一本又一本唸給我聽
帶我逛書展,書買回來
就各自待在自己房間讀
她念她的簡嫃,村上村樹或心理哲學
我看我的動物系列,討厭鬼系列(看到後來自己變成討厭鬼)
童年因為這些看似荒謬的故事,真的是彩色的

看過的書不會忘記,有的故事就陪了自己十幾年
看似年輕的歲月,卻在書裡得以閱歷人生百態與各國風俗民情
甚至每次只要發燒
還都會夢到有本用暖色系蠟筆畫的動物繪本


也發現慢慢建立選書的一套模式
自己負擔這些額外開銷後 選購書籍也更嚴謹
希望能妥善地購買 真的對自己有意義的作品
大致上自己的s.o.p應該是這樣的:

1.看封面標題
   自己買入的書大致上都會收藏,除了對主題的興趣度
   也期待封面設計較完整周到

2.書目與作者簡介
   一翻開一定先看這兩項
   作者的來歷背景造就他的思維與
   目錄則是條列式的清楚陳述作者內容大致的方向與概要

3.封底節錄
   借由編輯群的節錄了解作者用字遣詞真的最快

如果是超過300元的書籍,通常會花時間坐下來讀個三分之一
著實的確認接下來的內容  對自己還是有吸引力
也儘量少購買已持有的作家作品
期待自己這個年紀 能吸收各種風貌的文字
而非侷限自己視野

雖然愛讀 但能坐下來好好讀的機會並不多
善用零碎的時間就顯得重要
期待能更有價值的把握看書好時機
也期待送出去的好書可以受到新主人的歡迎
(送給那位聰慧的媽那兩隻會不會看我一點都不擔心)

來吧!新書們~~~~~~
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

(幹好宅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