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7日 星期六

15/03/7 一些不關飲食文學衍生的碎嘴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31850/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235190

兩則訃聞,一則韓良露,另則王宣一

詹宏志妻子王宣一於義大利中部城市伯魯加因心臟病過世,享年59歲
韓良露原本家境富裕,24歲時,家中負債破產,製作多齣電視影集還清了家中負債。

貼這些無非是想考證一直在思考的事
飲食文學等是否只有那些有錢有閒的人才有搞頭 
才有權力參與的藝術作品
無非是想到自身當下圈外人看待音樂系的觀感
何嘗不是如此 又何嘗都是如此。

始終很喜歡黎智英那本肥佬黎
他的食文頗有他個人風格
大器,直接
讀起來大快朵頤又貼近民心
可能在閱讀習慣上較感性 
期望在內容裡讀到溫度與寬度 
相較知識性的吸收
更期待可以從這些權貴人士 高等教育份子的字裡行間
看見共通點與情感層面的真實流露

而正好那本書順應了這樣的心態 自然成了自己最欣賞的範疇
但無非鄉愿的主觀意識占上風罷了。

想了正好能寫自己轉移目標一事
讀了八年古典音樂 到現在才有勇氣面對毫無興趣的事實
也是夠龜了
可能像這些食文一樣
煮的人是一回事 吃又是一回事
讀者能否消化又是另回事
有些高端的人能把這三種關聯性很自然的串在一起
我只能坦白承認自己確實膚淺
就像二上的西音史
文雅開始考古典片段聽力叫人痛苦
不論
從barloque到 romantic 
bach到mozart
對我而言都食之無味 興致缺缺
然後很疲累的聽文雅略為憤慨的語氣
"學古典自己不聽古典樂,誰要聽?"
心頭同時也想著這年頭大街上 誰要聽?

人家說食色性也 照理來講
吃該是很生理上自然需求的一回事
(幹art blakey & The jazz messengers的Sortie 鼓手是否太會 真搶戲)
怎麼成了高幹才有能力講究的題材
或許是民情不同 但我國對於飲食水準也是相當要求
怎麼到了文字上卻有階級心態的意識出現
古典樂又怎麼會走到像惹人昏昏欲睡的99.7愛樂電台女聲
這群小眾始終走不出圈圈
可能因為外來文化的關係 終究沒有被大眾接納與了解
人家說習慣成自然
八年下來我還是覺得彆扭
可能就像古著一樣
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文化 不是誰穿都好看誰穿都像樣

人會變喜好也會改變
自己也是哪個月黑風高的晚上
突然喜歡起內田光子的舒曼
(但也只喜歡上比較濫情的那一段)
著實覺得
音樂學院不該只教音樂
(雖然我們連基本都學得像屎)
也需正視發展性與未來性
一路上來的同伴各個誰不是徬徨迷網
清一色想到最好的是去樂團和教小孩
或最好考進學校占個穩定的公職

就像吃飯一樣
吃的是好東西但最後消化出來是屎
絕對不是說那些職務不好
(自己想上還難上不了)
只是想的是所謂與我們年輕嘴上談的夢
與之冀望毫不相干的職業
真的是夢醒了就該面對現實
還是是我們自己把現實塑造成單選題
甚麼都不敢試 不敢奢望了

韓良露那等人走後
不得不思索(可能因為也是夢想職業之一)
來生一世征討多少 最後什麼都帶不走
這些人跟自己一樣環境允許
他們離去的時候留下的心血力作
至少是她們嚮往的結果

可我們學古典的若干
單看我自己
如果只是在音樂圈裡圖個活路
不過就是那個始終家境免強有餘錢 有餘閒
到了新的國家 新的世界
還要住飯店吃buffet
不敢去挖掘自己真正喜好 不敢嚐試新滋味的膽小鬼
學異文化的音樂
態度和作風還是保守封建。

live fast die young
突然想到上個月上黃瑞豐的課
他那句
"你們學古典的,整天愁眉苦臉,我不知道,
 我看不懂豆芽,每次來的東西都不一樣,
 但是我很快樂。"(幹到底怎麼用左引號)
到底現實環境造就
還是我們的選擇造就現實環境
供需原則之前
就是一開始沒認清自己在學的是什麼 學這為什麼
後來勉強搞懂了 也沒勇氣離開舒適圈
好了
我也沒打算總結這第一篇廢文
總而言之 
最近總算開始規劃的跳槽活動
正視自己真正有興趣的音樂志向
也算是給自己一個膠帶


想到王宣一她們的文總是感性中帶知性
讀得到各種世間百味的繁雜
或許學藝術的
就是追求將各種七情六慾 喜怒哀樂
能用心觀察 細膩抒發的境界
套句只有Duke Ellingtone他老爺敢講的豪語
"It dont mean a thing 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

如果連自己都不swing
騙誰。